“到了七夕、七月半、中秋、重阳等节候上,缸里的蟹就满了,那时我们都有得吃,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,或一只半。尤其是中秋一天,兴致更浓,在深黄昏,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。更深人静,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,恰好围成一桌。大家谈笑,看月亮…… ”在月光下吃蟹,这是丰子恺先生关于吃蟹的美好回忆。丹桂飘香的秋季,正是吃蟹的好时节。
第一个吃蟹的人
我国已有6000多年吃蟹的历史。在长江三角洲,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、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,我们的先民在它们食用的废弃物中,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。表明我国人民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。
鲁迅先生曾说:第一个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,那么第一个吃蟹的人是谁呢?民间传说:相传在大禹的年代,河蟹称“夹人虫”。大禹治水时,有一个叫巴解的督工,为了防止“夹人虫”的侵袭,在驻地开深沟,待“夹人虫”大批在沟中后,用沸水烫死。烫死的“夹人虫”有一股独特的香味。巴解就拿起来吃一口,感到味道好极了。这第一口的赏试,换来国人以后的千千万万口。从此,“夹人虫”就变成人间的美味佳肴。吃“夹人虫”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。但就这种美食,称其为“夹人虫”总感不妥,要起一个较合适名字。因为巴解镇压了这只“夹人虫”,因此,它的名称就是:蟹 。
中国名蟹
经过长期的历史的沉淀,发现我国三个地区生长的河蟹品质最好。即中国三大名蟹产地:1.地处苏皖两省的古丹阳大泽河蟹——花津蟹;2.河北白洋淀河蟹——胜芳蟹;3.江苏阳澄湖河蟹——阳澄湖蟹。
在这三大河蟹产地中,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古丹阳泽的“花津蟹”,它在唐代已十分有名,李白的诗词当中就有许多咏蟹诗句,明代是花津蟹最盛时期。白洋淀的“胜芳蟹”,靠近北京,北京是元朝的都城,又是明、清两朝的都城。因此,“胜芳蟹”从元朝开始逐渐闻名。 

  
“阳澄湖蟹”是明代中叶,随着苏州经济发展,而逐步闻名;到清代中后叶,上海开埠后,“阳澄湖蟹”的名气逐步盖过前面两个产地。特别是解放后,“阳澄湖蟹”几乎是一枝独秀。
最痴迷吃蟹的人
明代剧作家李渔在所著《闲情偶寄》中自称以蟹为命,一生嗜之。自上一年螃蟹退市时即储钱以待,自呼其钱为“买命钱”。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断市之时终,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终装满螃蟹,用鸡蛋白饲养催肥。他无一日不食螃蟹,因担心季节一过难以为继,还要用绍兴花雕酒来腌制醉蟹,留待冬天食用。
在没有螃蟹的季节,李渔先取瓮中醉蟹过瘾,而后腌蟹的酒也不会浪费,称为“蟹酿”,一直喝到来年螃蟹上市。李渔家里还有一个女佣特别喜欢打理有关螃蟹的事宜,好像是上天专门给他订做的,他干脆呼之为“蟹奴”。
“西风起,蟹脚痒,金秋正好吃蟹黄”。螃蟹尽管好吃,但性寒,大家不要多吃,可以佐以醋、姜食之,抵消一些寒性的同时也可以去腥提鲜。